居民血量是辐射避难所生存管理的关键指标之一,其评估依据主要来源于属性成长机制、装备加成效果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。血量数值直接影响居民在战斗、灾害和探险中的生存能力,科学评估血量有助于优化避难所资源配置和人员调度策略。

耐力属性(E)是决定居民血量的核心要素,该属性通过升级过程对血量产生累积性影响。每提升1点耐力属性,居民每次升级时可额外获得0.5点血量加成。初始等级为1的居民基础血量为105点,满级50级时共计经历49次升级,最终血量计算公式为105+49×(3+(总耐力值-1)×0.5)。服装提供的额外耐力属性同样计入总耐力值计算,但居民达到满级后耐力属性不再影响血量成长。

医疗系统的运作效率直接影响血量恢复效果。医疗针(Stimpaks)是恢复血量的主要道具,单个医疗针可恢复约25%最大血量值。医疗室的生产等级决定医疗针储备上限,而居民的智力属性影响医疗针生产效率。辐射污染会以红色进度条形式降低血量上限,需使用消辐宁(RadAways)清除,科学实验室的等级与居民智力属性共同决定消辐宁的产量和效果。
外部环境对血量的动态影响不可忽视。探险过程中居民每小时平均损失3-5%血量,遭遇战斗时可能瞬间损失15-30%血量。避难所内部灾害如火灾、虫害等事件会造成持续血量损失,每秒约降低1-2%血量。战斗效率受力量属性(S)和敏捷属性(A)共同影响,力量决定单次攻击伤害值,敏捷影响攻击频率,两者协同作用可减少居民在防御战中的血量损耗。

血量管理策略需考虑训练优先级与资源分配。理想状态下应优先培养1级居民的耐力属性至满值10点,再配合高耐力装备进行升级。医疗针储备量建议维持在居民总数的3-4倍,重要区域需配置备用医疗站。探险队伍的血量阈值应保持在70%低于50%需立即召回。灾害应对小组建议选择血量超过500点的高耐力居民,并配备每秒伤害超过15点的武器以快速控制事态。
血量评估的精确性依赖于对居民成长轨迹的持续追踪。建议建立居民档案系统,记录初始等级、训练进度、装备配置等关键参数。对于后期加入的高等级居民,可通过战斗表现反推其隐含血量值。定期检查居民属性面板的血量条颜色变化,绿色表示健康状态,黄色提示需关注,红色则需立即干预。通过系统化监测和数据分析,可构建更优化的避难所生存保障体系。









